旗下上市公司 厦门象屿
股票代码:600057


  • 分时
  • 日K
  • 周K
  • 月K
股票走势图
员工入口
EN
尊敬的用户,因您正在使用的浏览器暂时无法支持访问象屿邮箱网页版,为了更好的使用体验,推荐您使用Outlook、Foxmail等客户端访问象屿邮箱,或使用IE、360安全浏览器访问网页版邮箱。

如需要我们协助您安装邮箱客户端或其他帮助,请随时联系象屿IT客户服务热线 0592-5603313。

【福建日报】象屿集团:改革作楫 时代弄潮

2018-07-24 返回列表

有容乃大

  象屿集团是厦门市的一家地方国企,成立短短23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3.69%,公司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始终保持着两位数增长,去年营业收入更是一举突破2140亿元,其发展前景被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国际信用评定为“BBB”(投资级)。业绩亮眼,发展迅速,人们赞叹之余,不由想探究象屿集团的发展壮大之道及个中缘由。

  象屿之发端,是一家为厦门特区设立象屿保税区而成立的开发建设公司,承担政府赋予的土地开发、招商和管理业务。照道理,象屿业承官方之授,吆驴拉磨,按部就班就行了。如此一来,不说快速发展壮大,起码也可以吃穿不愁地过日子。但象屿人似乎并不想过安稳日子,他们心里也明白:一个时期的企业先天优势不会永远存在,优势丧失之时便是企业没落之始,躺在政府优惠政策的安乐椅上,不可能长成纵横市场的企业巨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彼时,象屿所在的保税区物流业正在蓬勃发展,象屿人跳出单一的土地开发公司角色,整合贸易公司,探索进出口贸易,从代理到代理加自营,逐渐在贸易业务的天空上伸出了一根枝条。

  这个为维持企业现金流而寻找的“出路”,却让象屿看到了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在服务保税区的过程中,象屿不断适应客户和市场要求,提升运营、服务能力,进而迈入仓储物流业务的“蓝海”。当物流企业伯灵顿计划落户象屿保税区时,又给象屿的发展打开了另一扇窗口,找到了一个新的业务突破口——摸索提供与开发运营服务商相匹配的配套物流服务。随后,报关行、堆场、仓储物流服务等一系列新的服务模式应运而生。

  再往后,象屿的年轮不断生长扩张:借壳*ST夏新,以“象屿股份”踏入资本市场;打造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提高整体物流服务能力,构建起遍布东部沿海及长江T型水域及腹地的仓库、堆场等物流网络,在重要经济带建设专业物流园区,在粮食产区、港区、销区建设物流基地,构筑北粮南运物流体系;近期又在中、西部地区大宗商品集散区域布局铁路枢纽沿线的货场物流资源,构建铁路物流网络。同时参与“一带一路”跨国物流业务,布局跨境供应链服务,成为业务覆盖五大洲的全球供应链服务商。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就其高。象屿的发展壮大正是围绕供应链服务主业的一轮轮外延扩张与内涵深化,就其进入并完善的单体业务来讲,并不算大,但却给象屿带来“1+1>2”的几何裂变效应,业绩也呈几何级增长。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象屿领航者的眼光与胸怀也定当是深远而宽广的,不然,如何能在企业由小变大的发展历程中一直领着走上一条通往国际强企的正道呢?(福建日报记者 吴在平)

 

  一家地方国企成立短短23年,营业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3.69%,公司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始终保持着两位数增长,分别达到24.37%、28.54%、21.42%。2017年营业收入更是一举突破2100亿元,其发展前景被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国际信用评定为“BBB”(投资级)。闪亮的经营业绩、惊人的发展速度,让象屿集团格外引人瞩目。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一路沉潜稳重、砥砺前行的象屿集团,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近日,记者采访了象屿集团负责人,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象屿的世界,解开其成长的秘密。 

 

    厦门自贸片区两岸贸易中心核心区
 
    1992年,象屿保税区开工建设,厦门象屿保税区建设有限公司承担其开发建设任务,现已升级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核心区。图为当时的临时办公用房。
 
    象道物流铁路物流网络助力中欧班列,服务西部大开发。
 
    厦门机电设备展示交易中心

     
  曾经的象屿,海中孤屿,茕茕孑立;

  如今的象屿,四海纵横,五洲扬帆。

  是时代赋予象屿机遇,是改革开放牵引象屿前行。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基因和“但求事成、心中无他”的草根精神,创立于1995年11月28日的象屿集团,从零开始建设象屿保税区,开发运营厦门现代物流园区,投身自贸片区建设。成立23年来,企业突破单一主体开发、获取垄断资源的传统思维,聚焦主业,持续推进供应链业务转型升级,逐步发展成为以供应链管理及流通服务、区域开发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房地产、综合金融服务及股权投资等为核心业务的现代服务业投资控股集团。

  由小向大的蜕变与分蘖,正是象屿摸准特区建设脉动、把握经济发展规律、遵从企业内生动力的壮大历程。

  数据无声,却是最有力的证明。象屿集团以1.38亿元注册资本金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勇敢地闯出了一条改革创新发展之路。如今的象屿集团已发展成为中国一流的大型现代服务业投资控股集团,旗下投资企业超过200家,其中包括一家在财富中国500强排名第42位的A股上市公司厦门象屿(股票代码:SH600057),员工近万人。2017年度营业收入达到2140亿元,创历史新高。截至今年5月底,集团总资产达到1106亿元,净资产达到326亿元。

  成绩亮眼,但象屿人很冷静。象屿集团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象屿集团将顺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继续扎根厦门并拓展全球产业链条服务布局,继续投身自贸试验区建设,服务区域发展,力争走出一条具有地方国企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自加压力思变革 顺应大势谋发展

  追溯历史,才能更好地远望未来。创立之时,象屿集团身上就带着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特区烙印。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提到,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当年10月1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象屿保税区,定位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头堡”。三年后,象屿保税区管委会在全市率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原则,创建象屿集团,作为象屿保税区的开发建设主体,按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

  作为改革开拓的先行者,一切只能从零开始。彼时,象屿保税区选址是厦门岛西北角“潮来一汪水、潮落一片泥”的荒野滩涂,占地只有0.63平方公里,在全国15个保税区中面积最小。比没有土地更让象屿人感到为难的是没有资金。“当年公司的注册资本只有1.3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5%。”象屿人回忆说。

  白手起家,靠“摸着石头过河”去探索经营,难度可想而知。象屿人有着异常坚定的信念和攻坚克难的顽强精神,象屿人采取“市场筹资、滚动开发、自求平衡”的创新开发模式,成功完成了象屿保税区的开发任务,并跳出单一的土地开发公司角色,在整合贸易公司基础上,开始探索进出口贸易,从代理到代理加自营,象屿集团逐渐在贸易业务上走出了一条路子。

  无心插柳柳成荫。贸易业务是创立初期企业为维持现金流而寻找的“出路”,仓储物流业务则是企业在服务保税区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客户和市场要求,提升运营、服务能力的产物。就这样,凭借国家赋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以及象屿保税区所形成的良好产业环境,一批批企业纷至沓来,其中不乏全球知名的大企业。

  当时有一家伯灵顿物流企业计划落户象屿保税区,为戴尔公司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而当时国内还没有物流这个概念。伯灵顿物流的落户却为象屿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找到了一个新的业务突破口——摸索提供与开发运营服务商相匹配的配套物流服务。随后,报关行、堆场、仓储物流服务等一系列新的服务模式应运而生。

  不过,彼时进出口贸易和仓储物流还是两个独立运营的体系。企业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是在2011年。象屿集团将旗下象屿物流集团100%股权注入夏新电子,促成了*ST夏新更名为“象屿股份”(2018年5月更名为“厦门象屿”),并于2011年8月29日在上交所复牌交易。象屿集团以此为平台,推动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两个体系合二为一,形成供应链业务雏形,并在资本市场中推动产业链延伸发展的良性循环,让全新的供应链服务模式成为企业的最大竞争力。

  这次重组上市也让象屿集团将资源配置与产业整合、战略实施和业务模式升级、公司治理和规范运作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被市场和客户推着走维持现金流,到成为海峡西岸最具综合优势的物流发展商,再到“五五规划”提出成为中国一流的现代服务业投资运营服务商,象屿不断厘清发展战略、坚定前进方向,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朝着打造百年基业的目标进发。

  象屿的成长看似偶然,却充满了必然,因为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也是象屿顺应大势、主动思变、自求发展的结果。

  聚集主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当整个社会的服务模式已发生变化、整个中国制造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时,竞争已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和整合能力之间的竞争,构建供应链服务体系是象屿集团自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竞争环境的倒逼要求。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011年,象屿集团启动供应链服务的升级,不断在物流和商流的基础上,叠加资金流和信息流,构建“四流合一”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这个供应链服务平台与传统贸易业务已完全不同。传统贸易业务以自营为主,靠赚取价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客户集中在贸易商;转型后的供应链业务则以产业型客户为主,服务于制造业外包服务需求,提供集采购、销售、物流、库存管理、资金信用等多环节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主要依靠增值服务,提升客户原材料、产成品采购分销效率等来提高盈利能力。概而言之,商流和物流类似骨骼和肌肉,信息流和资金流类似于神经和血液,通过“四流合一”产生综合价值,为上下游创造多赢的综合效益。

  “与以大宗商品供应链业务为主业的其他企业相比,我们最大的竞争优势和特色是构建了高效畅通便捷的物流服务体系和‘四流合一’的物流运营服务能力。”象屿负责人对记者说,“象屿通过物流有效掌控货权,提高业务黏性、降低业务风险,实现风险、利润、规模三者之间的统一。”

  目前,公司已在东部沿海及长江T型水域及腹地获取仓库、堆场等物流资源,在重要经济带建设专业物流园区,在粮食产区、港区、销区建设物流基地,构筑北粮南运物流体系。近期又在中、西部地区大宗商品集散区域布局铁路枢纽沿线的货场物流资源,构建铁路物流网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夯实象屿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的整体物流服务能力。

  数据显示,在同类企业中,象屿集团2015—2017年业务增速最快,体现运营效率的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周转天数最短,净资产收益率也在稳步提升。营业收入从600亿元增长到1200亿元再到超2100亿元。到2017年底,供应链业务占集团整体营收的比例超过了90%,利润贡献超过54%。三年跨越式发展,这样的成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得益于长期以来在发展主业上的战略聚焦以及供应链业务持续转型升级的积累和成效。

  象屿负责人认为,就像消费品领域出现阿里、京东这类行业集中度很高的服务平台型企业一样,随着大宗商品和制造业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优秀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型企业也必将应运而生。

  这正是象屿集团的努力方向。

  这些年来,象屿人不仅致力于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还要成为商业模式的引领者和先行者,在所进入的业务领域和区域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成为引领时代的企业。象屿通过不断整合资源和优化流程,拓展供应链服务的产品领域,延伸服务链条,闯出了独特的“搭平台、促共赢”的象屿模式。

  围绕振兴东北的国家战略延伸粮食产业链,布局东北粮食产业,就是一个成功的样本。在外人看来,一个从闽南海边发展起来的企业要扎根东北黑土地,做粮食供应链,并且还要立志成为世界级的大粮商,似乎有点胆大、有点意外。但象屿集团却以独特的象屿模式,以超常的象屿速度,短短几年时间,在黑龙江省布局九地县市,不但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体粮库之一,而且还迅速建起粮食深加工产业园区,有效助力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这个集种植、收购、仓储、物流、销售、深加工为一体的粮食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以集约化的粮食收购和仓储物流网络为依托,深度布局粮食领域的全产业链条,通过推动规模化种植,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针对粮食产出,配套收购、烘干、仓储、转运服务;通过构建北粮南运通道既为粮食产业链的下游企业提供一条龙粮食供应服务,也为“引粮入闽,引粮入厦”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些单纯的供应链模式难以实现的协同效应,也成为象屿新的增长点。根据上市公司厦门象屿年报,去年农副产品供应链全年实现营收94亿元,完成近1300万吨在库国家临储粮保管服务,粮食供应链平台服务与北粮南运业务实现突破,业务规模和经济效益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共商共建、互利共赢,走向世界

  厦门外贸依存度高达135%,身处于此,“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是企业的天然基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我国努力改变国际分工、整合全球资源,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内在需求,也是国企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象屿集团在国际市场开拓、跨境供应链服务、国际化运营团队培育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通过资源的组织和整合,延伸了象屿产业链甚至价值链的布局,大大增强了产业协同及资源整合能力。

  独行快,众行远。与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在印尼合资建设的不锈钢冶炼项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中国是全球不锈钢消费的大户,但红土镍矿等不锈钢冶炼的主要矿产资源却分布在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面对运输成本、资源国出口限制等问题,象屿集团创新性地提出将不锈钢的生产端前置到资源丰富的印尼,把中国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完善的物流与印尼丰富的矿产资源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内不锈钢精深加工行业降本增效,并推动国内高能耗、高成本和低水平的不锈钢冶炼行业降产能,往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不锈钢精深加工行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为印尼培育不锈钢产业基础、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拉动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该项目赢得了印尼的认可和好评。而象屿也借此打通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构筑起自身在不锈钢产业链的核心竞争优势。

  不止于此,在不锈钢冶炼项目过程中,象屿又发现了印尼存在巨大的物流整合空间,他们认为,“四流合一”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在印尼将有更大作为,“通过一个项目,带动印尼乃至东南亚整个物流供应链市场的滚动发展,并实现良性循环”。这就像挖矿一样,源源不断发现新价值。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如何赢得国际资本市场的青睐,象屿海外发债对此也做出了成功的尝试。他们用印尼项目投资的故事征服了海外投资者!

  “在伦敦,许多历史悠久的欧洲老牌投资机构GAM资产管理公司、蓝湾资管、百达资产等,对一家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的企业充满了好奇。”在象屿海外发债全球路演的过程中,路演小组成员用生动形象的亲身体验向海外投资者们描述中国的改革开放、福厦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和战略影响,推介厦门开放、繁荣的营商环境,象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海外业务网络布局。象屿独特的信用故事和稳健的经营理念获得了众多海外投资人的青睐。最终,象屿集团5亿发行规模获得了近7倍的超额认购。其中不乏全球知名的各类机构投资者,融资成本、期限、投资者结构及质量均好于预期。发债的成功获得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对厦门、对象屿集团综合实力与发展前景的认可。

  不仅是不锈钢产业领域,在境外林木资源方面,象屿收购规模化的境外林木资源,整合林场与物流资源,搭建从境外产区到国内销区的全链条、全方位的木材供应链服务平台。在能源供应链方面,象屿与包括壳牌在内的多家在业内有资源或经营优势的合作伙伴,合资设立公司,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目前,象屿集团加快了国际市场开拓、跨境供应链服务、国际化运营团队培育的步伐。相继在新加坡、新西兰、美国、阿联酋(迪拜)、印尼等设立有11家海外投资企业,业务覆盖全球五大洲。新时代,新机遇,象屿集团已大踏步走向国际化的资源整合之路、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

  丝路绵延连山海,与时偕行聚人心。象屿集团把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和开拓进取实干传统融入企业发展进程,并与自身国际市场开拓、跨境供应链服务等内容深度结合,展现出强大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投身厦门市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

  不忘初心尽职守 激发区域新动能

  “象屿集团生在保税区,长在保税区。无论集团发展到什么阶段,都会不忘初心,心系保税区、厦门,根扎福建,象屿集团服务区域经济,服务地方发展的心不会变,这条血脉不会断。”象屿集团负责人如是说。

  象屿集团既是特区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更是特区发展的受益者。是福建成就了象屿集团,是厦门成就了象屿集团,象屿在成长壮大的同时,也尽己所能,将市场化的能力和经营成果反哺到特区建设中,实现了与区域发展的和谐共振。

  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多年来,象屿集团先后承担了象屿保税区、厦门现代物流园区、厦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自贸区厦门片区中央商务区等多个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发建设任务。在寻找市场规律与政府目标契合点的过程中,象屿集团逐渐探索形成“搭平台、促共赢”的发展模式,并将之深化运用于厦门自贸片区建设,打造共生共赢的自贸生态圈。在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管委会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建设了厦门跨境电商产业园、厦门机电设备展示交易中心、自贸金融中心、自贸时代广场、整车进口汽车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台贸小镇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不但为象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让更多企业搭上平台经济发展的“快车”。

  在大陆距金门最近的地方——翔安区大嶝岛,象屿集团参与开发运营的台贸小镇,成为对台对金交流交往的最前沿。

  原汁原味的台湾风俗和商品、红砖古厝的特色闽台风情是这里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近年来,面对经营渠道多元化、扁平化的冲击,台贸小镇正在经历一场内在变革。“曾经年度交易额能够达到10亿元的台贸小镇,如今数字却在连年缩小,我们意识到仅依靠客流量来维持滚动发展已经走不通了,要做出改变了。”象屿集团决策层在思考改变的方向。

  依托多年来台贸小镇作为对台经贸交流窗口的深厚基础,象屿集团主动搭建平台,完善跨境电商综合供应链服务能力,推动台贸小镇从线下实体向线上跨境电商延伸,建成两岸跨境电商及O2O平台,聚焦于化妆品、母婴、食品等领域,现已和各大主流跨境电商平台包括网易考拉、天猫、聚美、亚马逊等建立稳定合作,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人民币。

  同时,利用国家将“非特”化妆品备案权限下放自贸试验区之契机,尝试推进“非特”政策落地延伸至台贸小镇,通过整合引进台湾化妆品企业,叠加台贸小镇的免税政策优势,吸引台湾化妆品企业以厦门自贸区为基地开拓大陆市场,以实现台贸小镇的转型升级。

  作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重点平台的代表之一,厦门机电设备展示交易中心也是象屿集团平台转型升级的一个成功探索。

  起初五金机电物流集散中心只是集聚了一批因市中心原经营场所被拆迁的五金机电个体户,象屿为他们提供展示交易的场所并配套相应的仓储物流功能。当产业集聚到一定规模便逐渐形成了集采平台。从设备集采又延伸至设备租赁等,如今的厦门机电设备展示交易中心已融合保税+、金融+等创新模式,升级成为区域性的智能制造全产业链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交易中心汇聚了德国库卡、日本川崎、瑞士肖柏林、沈阳机床等国内外一线品牌26家。此外,还成为台湾智能制造高端设备进入大陆市场的窗口和“桥头堡”。平台的成效让厦门机电交易中心成为外界参观自贸片区必到必看的标杆项目。

  近日,厦门顺利入选新一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两岸物流人终于实现了以对台海运快件为突破,完善发展跨境电商产业的梦想。

  “2012年6月,有一位台湾年轻人找到象屿,说想买一艘快船,跑海峡两岸运输,想租用一个仓库。我们一听,好事情,我们有仓库,可以租啊。但是回过神一想,不对,这个模式没那么简单呀!他是想用海运快件的方式,来突破现有运输的效率、通关、信息的瓶颈,那可就复杂了,虽然后来他的那条船没有来,但是我们一直在琢磨这个事情。”回想当时,象屿集团负责人说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自2013年起,象屿集团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邮政管理局、交通部和海关总署的大力支持下,在非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的政策局限下不断通过业务创新取得突破,不仅促成了海快的落地,还主动开发搭建地方版监管平台,搭建了一个服务跨境电商的新平台,构建“从厦门到全球,从全球到厦门”的跨境电商服务网络,成功吸引亚马逊等电商巨头的青睐入驻。2017年,海运快件业务量同比激增3980%。跨境电商平台作为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着力打造的重点产业平台,已成为厦门新型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建设整车进口汽车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福州江阴及厦门海沧两个整车进口口岸,充分发挥自贸区政策优势、东南沿海海运及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等物流新通道,打造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平行进口汽车综合交易平台,2017年累计整车进口平行进口汽车1.3万辆,占全国比重达10%。2018年上半年象屿汽车在江阴、厦门口岸的整车进口业务分别占两口岸平行进口汽车业务体量的21%和94%。

  改革创新作动力 国企担当立潮头

  国企经营生机勃勃、长盛不衰的动力来自于改革创新。因保税区而生,立足保税区成长,象屿集团与生俱来就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基因。

  在发展的第一阶段,象屿在承担巨额负债和沉重开发任务情况下,作为厦门市首家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一体化试点企业,通过政府授权,突破了投资总额和实收资本比例等方面的限制,创新利用财政政策,完成保税区开发建设任务,通过合资、合作、重组、收购、兼并等方式,快速实现了区域开发、集团主营业务板块的形成,到2004年底,集团净利润超过1亿元。发展的第二阶段,象屿依靠自身力量和市场手段,贸易、物流形成全国网络化运营;搭建了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搭平台、促共赢”象屿模式,实现了自身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主业升级。发展的第三阶段,以象屿股份上市为抓手,推动资源整合、转型升级、组织变革,构建起“四流合一”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成功实现企业跨越式大发展。

  近年来,针对国企改革提速趋势、互联网思维趋势、平台化趋势,象屿集团再次紧跟大趋势、主动作为,导入新思维、构筑新平台、嫁接新模式,争做国企改革试点的新样板,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借力资本市场,为主营业务保驾护航。并在厦门市委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自贸委、国资委的大力支持下持续发力,主动承担起国有资本运营授权、出资人派出董事、经营团队市场化、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等多个方面的国企改革试点工作。改革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象屿集团愈发奋发向上。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为一家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国有企业,象屿集团始终勇立改革潮头,始终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正向我们展现着一份厦门经验、一个国企样本,一种事业情怀。

  对标国际一流企业,走象屿特色道路。翻开《象屿文化大纲》,我们可以看到,象屿集团发展的23年里闪烁着象屿人特有的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基因,他们在市场化改革中,趟出了一条有特色的象屿道路。

  象屿集团23年的发展历程,是扎根市场、改革创新的历程,是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建在国企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的结果,在象屿集团的领导层看来,企业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建这个“根”和“魂”。党的领导是象屿集团改革发展的原动力、参与市场竞争的指南针和稳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象屿的发展历程是党建引领企业发展的充分体现,每次发展都是理解党的政策、融入党的政策、践行党的政策的过程。是坚持“风险第一”的经营理念不动摇的执着。象屿集团深知,参与市场竞争必然会面临各种风险,要守住来之不易的经营成果,就必须建立和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在搏击市场的过程中,象屿逐渐形成了“风险第一、利润第二、规模第三”的风险管理文化、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意识和内控体系,严格坚持“项目可行、市场可期、团队可为、风险可控”的对外投资原则,并自觉接受党委、纪委、监事会和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督检查,确保经营管理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下一步,象屿集团将继续着力提升盈利水平,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提质增效工作,走有象屿特色的发展道路。”象屿负责人表示,象屿将以党建为引领,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为标杆,以厦门新一轮改革发展为契机,不断夯实自身发展基础,把市场化改革推向深入,提升经营质量,提升行业影响力、竞争力,对标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做强、做深、做透供应链,以更加坚实的步伐朝着中国一流的现代服务业投资控股集团的目标迈进。”(文/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 吴在平 廖丽萍)